這種“紅包”又痛又腫,硬擠還很危險
要說痛得印象深刻的皮膚問題,除了帶狀皰疹外,估計就是火癤子了。火癤子是常見的皮膚感染,發(fā)作很快,有的幾小時就出現(xiàn)了,有的幾天內會初具規(guī)模。得過火癤子的人,大多都不想再碰到它了。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聊聊火癤子是個什么問題以及怎么用科學的手段拿捏它。
火癤子是什么?是皮膚上火嗎?
有人會認為,火癤子顧名思義就是皮膚上火后長的癤子,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不要望文生義。所謂的上火,是不嚴謹?shù)母拍睿皇腔鸢X子的病因。
其實,火癤子和癤子這種說法也不是學名,正規(guī)的稱呼叫做“癤”或者“癤腫”。它是毛囊和毛囊周圍的細菌感染。
從上面定義可以看出來,它的病變位置在皮膚的毛囊和毛囊周圍,引起病變的基本因素是細菌造成的感染。
光是了解這些還不夠,我們還梳理了火癤子的重要特點:
1、外觀是一個皮膚的腫塊,體積由小變大,最大可以超過5厘米;
2、可以發(fā)生在很多部位,尤其是臉、后脖子、腋窩、大腿、屁股等容易摩擦和出汗的地方;
3、幾乎都會有疼痛;
4、除了疼痛外,還容易有局部的紅腫、發(fā)燙;
5、前期比較硬、不化膿,后期容易化膿,膿液有的能夠自然排出;
6、痊愈前,一般會持續(xù)幾天到幾周;
7、痊愈后,可能會留疤。
那么為什么有人容易遭殃呢?這就要看引起感染的病因和風險因素了。
如果皮膚有損傷(比如抓傷、叮咬、濕疹等),或者和其他有火癤子的人密切接觸,又或者本身健康狀態(tài)不好(比如有糖尿病、有長期服用抑制免疫的藥物),那么就會更容易出現(xiàn)火癤子。不過,話又說回來,即便健康狀態(tài)好的人,也可能偶然間中招。
不要誤會 這些不是火癤子
和火癤子類似但不相同的皮膚問題還有兩種,它們就是毛囊炎和癰。這兩種問題容易被誤會是火癤子,甚至這種情況還很常見。
毛囊炎、火癤子和癰有一些共同點,也有一些差別,我們用表格梳理了它們之間的比較。
火癤子和相似的皮膚問題對比
如果自己無法確定疼痛的腫塊是什么問題,那就先不要盲目治療,最好及時就醫(yī),醫(yī)生評估后再針對性治療。
火癤子怎么治?
不少時候,得了火癤子,倒不用著急去醫(yī)院。這是因為,輕微的火癤子可以在家處理,不勞醫(yī)生費心。
下面是在家可以做的事情:
1、可以溫水熱敷,每天三四次,每次幾分鐘;
2、如果有流膿,則及時清潔和消毒;
3、保護好局部,可以用敷料覆蓋;
4、注意手衛(wèi)生和局部皮膚衛(wèi)生;
5、疼痛厲害時,可以按需使用止痛藥物,比如對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
除此之外,還要注意,不要做這幾件事情:
1、不要用力擠壓、摩擦火癤子,也盡量不要自行抽膿治療;
2、患病期間,不要和他人共用毛巾一類的個人用品;
3、患病期間,不要外出游泳,可能會把致病細菌傳染給他人。
如果病情失控,有下面的一些跡象,則建議尋求醫(yī)生的專業(yè)意見:
1、火癤子疼痛很厲害,一直沒法改善;
2、火癤子不斷變大、加重,甚至形成了癰;
3、開始發(fā)燒,體溫超過了37.3℃;
4、火癤子軟軟的、有一包膿,但沒有自然排出來;
5、火癤子老是復發(fā),自己找不到原因。
醫(yī)生接診后,一般會考慮加強治療,一個是要不要用抗生素以及怎么用,另一個是要不要切開排膿,這些治療都有助于病情恢復。
一般來說,如果有很多膿液,但沒有自然排出,就需要醫(yī)生人為幫忙排出膿液。排膿的常規(guī)做法是在火癤子的表面開個小口子,然后消毒傷口,可能還要在傷口內放上無菌紗布條,目的是吸收和清除任何殘留的膿液。
由于抗生素的使用以及排膿的治療比較專業(yè),并且是醫(yī)生需要考慮的問題,細節(jié)方面就不過多拓展了。
不想再長火癤子 可以這樣做
關于預防,有1個壞消息和1個好消息。壞消息是,其實火癤子不一定總能有效預防,因為有的時候是偶然發(fā)生的,沒辦法提前預知。好消息是,有一些主流的做法,確實能夠減少發(fā)作的風險,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結合醫(yī)學共識,可能有預防作用的措施,有以下這些:
1、避免密切地接觸有葡萄球菌感染、火癤子或癰的人;
2、日常注意手衛(wèi)生,學會7步洗手法,這有助于防止細菌傳播;
3、注意保護皮膚,不要經(jīng)常磨損、抓傷皮膚,保證皮膚的完整性;
4、不要和他人共用個人物品,比如毛巾、剃須刀、衣物;
5、如果有共用的物品,比如床單、被套,要定期清潔和晾曬(或烘干);
6、如果有慢性疾病或者免疫方面的問題,則要就醫(yī)處置,不要放任不管。
最后我們做一個小結,梳理一下本文的主要內容。首先,火癤子,不是上火引起的,不要被名稱給忽悠了。它在醫(yī)學上稱為癤腫,是一種由毛囊和周圍皮膚細菌感染引起的常見問題。它通常表現(xiàn)為皮膚的腫塊,可能伴有紅腫、疼痛和發(fā)熱,且可能在幾天到幾周內痊愈。治療上,如果火癤子比較輕微,可以在家通過溫水熱敷、清潔消毒、保持皮膚衛(wèi)生的方法來自行處理,但病情嚴重或有加重跡象時應尋求醫(yī)生幫助,最主要的應對措施是抗生素和排膿。至于預防,可能有效措施是避免皮膚損傷、保持個人衛(wèi)生、不與他人共用個人物品等,這些可以降低反復發(fā)作的風險。
作者:皮膚科主治醫(yī)師、醫(yī)學博士唐教清
審核:國藥同煤總醫(y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yī)師馮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